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对九年级学生来说,从宏观的物质世界的感知到抽象的微观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认识分子和原子开始的,这既是挑战也是体验更是认知领域的拓展。正确认识分子和原子,是揭示物质构成奥秘的必要前提,如何把握分子和原子的相关内容,笔者整编如下。
1、存在:
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到了现代,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就能看到苯分子的存在,以及在放大约180万倍下用硅原子组成的汉字——中国,都说明分子、原子确实存在于物质当中。
2、概念:
分子——保持物质(只征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它不能保持水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多个分子共同体现的结果。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如: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化分成更小的粒子,而是重新组合,但利用其它的方法可将原子化分。
1、质量很小。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3Kg,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
2、体积很小。如1滴水(约20分之1mL)中大约有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水分子,若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原子的体积也很小。
3、不断运动。分子、原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要干得快,就是由于水分子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运动得更快的结果。
4、有一定间隔。分子、原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其间隔的大小,一般来说气体大于液体大于固体。
5、同种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化学性质不同。例如,空气中的氧分子和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得的氧气分子都能助燃,化学性质相同,但二氧化碳则能灭火不能助燃,因为它是不同的分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气体(稀有气体除外),如: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由分子构成。
(2)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五氧化二磷等由分子构成。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1)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由原子构成。
(2)金属,如:铁、铜、银等由原子构成。
(3)固态非金属,如:碳、硅等由原子构成。
1、表示分子的方法:用化学式表示。如:表示水分子用H2O,表示5个水分子用5 H2O;表示氧分子用O2,表示9个氧分子用9 O2 等等。
2、表示原子的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如:表示氢原子用H,表示6个氢原子用6 H;表示镁原子用Mg,表示7个镁原子用 7Mg 等等。
1、解释两类物质:
(1)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2、解释两种变化:
(1)物理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发生改变
(2)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
3、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气体有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变大遇冷变小的结果;水银温度计汞柱上升的原因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而致;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