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中国可以轻松摧毁萨德,那萨德的危害在哪里

中国可以轻松摧毁萨德,那萨德的危害在哪里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中国可以轻松摧毁萨德,那萨德的危害在哪里

萨德侦查范围深入我国腹地,涵盖北京天津等各大重要城市,名义上是反导系统但实际上也可以用来窃取情报,严重危害了我们的安全。由于半岛局势复杂,虽然我们拥有端掉萨德的能力,但是不能轻举妄动,萨德问题只能在谈判桌上解决,但解决完之前必定会被美日韩获得许多情报。

谁跟你说能轻松摧毁萨德的?中国能打到美国的远程导弹不多,萨德一拦,基本没有能打过去的了,例如足球,能踢中的不多了,除了守门员,现在还在球门前加了个超强守门员,多层防守,要击打敌方难度大。方法有几个,一是先打击萨德,再用少量的洲际导弹打击地方,第二是大力发展远程导弹,增多数量,萨德拦不完,第三发展超音速武器,装载导弹,这样萨德也反应不过来

大家对萨德都是处于防御层面的考虑。其实萨德远比那些军事家可怕多了。他的监控半径是中国所有的发达城市,不要以为只是单单监控你们军事动向,他们还可以侦探你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动向。对北京实施斩首

另外如果在真的发生大规模战争胶质时候,萨德就像一把尖刀狠狠插入中国的心脏,只要美国愿意可以对北京进行24小时精准斩首行动。中国不像美国,而是中央集权统治,如果中央没了,国家立马就会陷入内乱局面。美国这些年战争通过斩首行动,得到极大的甜处。

如果萨德部署块完成前,中国不立即给他摧毁,部署成功后,哪怕几天,中国大部分的军事位置就可以考虑转换地方了。希望高层不是那些酒廊饭桶,轻视这个东西。俄罗斯当你针对美国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一眼就看出猫腻,直接和美国谈,而且玩的很碗装,用了一计将计就计,你要部署是吧,新我也要拍导弹部队部署过去。不给啊,可以,不给部署,只要你敢,我就立即摧毁。

并非怕防御拦截系统,而是那个2000公里的探测半径,能够覆盖大半个中国,也就是你在家里干什么别人都会了如指掌。

“萨德”是美国发展历史最长的导弹防御系统,也是美国陆军掌握的两种高低搭配的防御系统之一,其发展历程反映出美国导弹防御思想的变化,也是美国反导技术发展的缩影。2015年11月23日,正在夏威夷访问的日本防卫相中谷元称,日本自卫队考虑引进美国陆基拦截系统“萨德”。2016年7月,韩国官方宣布正式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当月13日,韩国国防部国防政策室长柳济升宣布韩美最终决定将“萨德”反导系统部署在庆尚北道星州郡。

“萨德”是美国新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拦截弹、车载式发射架、地面雷达,及战斗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BM/C31)等组成。其拦截弹长6.17米,最大弹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可达2500米/秒,采用直接撞击方式摧毁目标,主要拦截射程3500千米的弹道导弹,最大拦截高度和拦截距离分别为150千米和300千米,防御半径200千米左右。“萨德”系统的技术起点高、风险性强,是唯一能在大气层内和大气层外拦截弹道导弹的地基系统,因此其战技术性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导弹射程远,防护区域大“萨德”系统射程达到300千米,可以防御半径200千米的区域,而 “爱国者”2的反导射程只有15千米,“爱国者”3也仅为30千米,同样是高空末段防御系统的以色列“箭”式系统拦截距离为90千米,防护区域大致只有 “萨德”的1/5。因此“爱国者”被称为点防御系统,而“萨德”为面防御系统,主要用于保护较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和目标,用来保护美国、盟国军队、人口中心及关键设施免遭中、短程弹道导弹打击。这种系统还被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家看中,数套“萨德”系统即可将这些国家完全覆盖,相当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拦截高度高,可防御洲际弹道导弹为实现高空拦截,美科研人员对“萨德”拦截弹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其使用的固体火箭推进系统由一台单级固体助推火箭、一个推力矢量控制系统和一个可展开的气动喇叭瓣机构组成。助推火箭采用了高能的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推进剂,壳体采用先进的轻型复合材料。助推火箭后端所采用的新式喇叭瓣结构,发射前平直放置,发射后根据弹上计算机的指令,可向外扩张成喇叭形,以增加拦截弹在大气层内飞行的稳定性。

“萨德”的拦截高度达到40~150千米,即大气层的高层和外大气层的低层,这一高度段实际是射程3500千米以内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是 3 500千米以上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末段。因此,它与“地基中段拦截”(GBI)系统配合可以拦截洲际弹道导弹的末段,形成双层拦截,也可以与“爱国者”等低层防御中的“末段拦截系统”配合,拦截中短程导弹的飞行中段,形成双层拦截,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采用动能杀伤技术,破坏威力大“萨德”采用的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KKV的“动能杀伤技术”,这是从“星球大战”计划就开始发展的一种新型技术,其破坏机理是“碰撞-杀伤”。这种方式看似简单,却对末制导和空间机动的矢量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难度不亚于“子弹打子弹”。此前防空和反导导弹一般都采用高能炸药破片杀伤方式,依靠成千上万片碎片破坏目标导弹或弹头,往往只能实现所谓的“任务破坏”而非“导弹破坏”,一般不会完全摧毁弹头,而只是使其偏离原定轨道,弹头内的爆炸物或生化战剂仍会散落到地面。而“碰撞一杀伤”可以高速撞击目标弹头,从而引爆弹头或利用高速撞击的高热使生化战剂失效。“动能杀伤技术”的另一个优点是其战斗部很小,甚至可以没有专门的杀伤部分,只依靠制导或末机动部件的质量就可以达成“碰撞一杀伤”的效果,这大幅度减少了战斗部质量。例如,在“萨德”系统的早期计划E21中,其动能杀伤飞行器(KKV)的质量就从HEDI的200千克降低到了40千克,而“萨德” 系统的拦截器包括保护罩在内质量也只有40~60千克,而且使导弹增加拦截高度成为可能。

“萨德”系统拦截弹弹头主要由用于捕获和跟踪目标的中波红外导引头、用于制导的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计算机和采用激光陀螺的惯性测量装置)以及用于机动飞行的轨控与姿控推进系统等组成。整个拦截器(包括保护罩)长2325毫米,底部直径为370毫米,没有专门的杀伤部件,而且将如此多而复杂的部件安装在只有60千克的弹头内,其设计难度不难想象,这也是“萨德”迟迟难以面世的原因之一。

具有多次拦截能力,摧毁概率高当预警卫星或其它天基探测器发出敌方导弹发射的预警后,首先由地基雷达进行目标搜索,一旦捕获到目标,即对其进行跟踪,并将跟踪数据传送给BM/C3I系统。BM/C3I系统将目标数据装定到准备发射的拦截弹上,并下达发射命令。拦截弹发射后,首先按惯性制导飞行,随后由BM/C3I系统通过雷达向拦截弹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