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制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古代人怎么制冰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
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法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
扩展资料
1、冰窖:
古代的藏冰条件当然没有现代人好,方法也比较简单。
每年大寒季节,古人就开始凿冰储藏,因为这时的冰块最坚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务的官吏监督奴隶、农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
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
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会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冰鉴:
冰鉴,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只是冰并不是一年里时时都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
但是从庄子的话中,我们也可发现,在很久远的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用食冰的方法来消解暑热了。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
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3、冰厨:
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出游时正赶上大夏天,为避暑将食宿都安排在冰厨进行。命人事先在房间里放上大量冰块和冰水,将房间的温度降下来,作用相当于今天的空调,还节能省电,不过耗用的人力和冰量一定是相当大的。
参考资料:
凤凰网—古代没有冰箱,人们还能吃上冷饮,是怎么做到的呢?
人民网—古代人没有空调,他们怎么过“热死人”的夏天?
人民网—中国古代用啥刨冰?战国时代出现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