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EXCEL计算试卷的区分度步骤详解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区分度是测量学中的专有名词,区分度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在编制测验时筛选题目的依据。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区分度越高,越能把不同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开来,该道题目被采用的价值也就越大。
打开学生某次科目考试成绩明细表。
以一个有30名学生参加的考试成绩为例。
将合并的表格取消合并。
方法:鼠标单击合并的单元格,例如表中的“得分”单元格,点击|工具栏中的 合并后居中 ,取消合并。
将学生成绩按照总分降序排列。
选中【总分】一列,操作【排序和筛选】--【降序】,这样不仅仅实现【总分】一列的降序排列,还能实现,跟某总分所在行的其他单元格一起移动,以免其他数据错位。
统计计算各题的难度系数。
方法:
30*27%≈8.则高分组和低分组各8人,上面步骤已经按照降序排列,所以从上往下数8个,从最末尾往上数8个,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剩余的为中间分组。
第一题的难度系数为:P=(PH+PL)/2=0.69
PH=7/8=0.875 PL=4/8=0.50
整个试卷的难度等于所有试题难度之平均值(包括主、客观试题)。
概念:
难度(一般用P表示):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客观题的难度一般用正确回答试题的人数与参加测验的总人数的比值来表示;主观题的难度一般用参加测试考生在这题的平均得分与该题的分值的比值。适用于主、客观试题的计算公式:
P=(PH+PL)/2 (PH、PL分别为试题针对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从最高分开始向下取全部试卷的27%作为高分组;
从最低分开始向上取全部试卷的27%作为低分组。
统计计算客观性试题区分度D
D=PH-PL (PH、PL分别为试题高分组和低分组考生的难度值)
方法:例如第一题的区分度为:D=PH-PL=0.875-0.5=0.375.
统计计算主观试题区分度D
方法:
表中第二题的区分度为:D=(XH-XL)/N(H-L)=0.406
XH=65,XL=52,N=8,H=9,L=5
XL计算方法:选中低分组学员第二题的分数,【自动求和】。同理求XH。
整个试卷的区分度,是所有试题区分度的平均值。
概念:
D=(XH-XL)/N(H-L)
(XH表示接受测验的高分段学生的总得分数,XL表示接受测验的低分段学生的总得分数,N表示接受测验的学生总数,H表示该题的最高得分,L表示该题的最低得分。)
区分度评价标准:
0.40以上 非常良好 0.30--0.39 良好、如能改进更好 0.20--0.29 尚可、用时需作改进 0.19以下 劣、必须淘汰或改进 题目难度跟题目区分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难度太大或者太小,都可能使区分度变小;只有难度适中时,才可能有较高的区分度。
难度是试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适合程度的指标,是一个相对概念,难度的高低与被试人员的水平直接相关。
难度的取值范围为 0-1之间,当P=0时,试题的实际困难程度最大,当P=1时,试题的实际难度最小。
在一般的教学质量检测中,一份试卷的平均难度应在0.4-0.6之间,只有适中的难度,才能使试题产生区分不同程度考生的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