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PayPal正式进入中国?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PayPal不仅是美国支付巨头,也是国际支付巨头,目前已开拓全球200多个市场,美国以外的市场贡献了43%的交易量和54%的净收入(2018年数据)。
国内的支付机构差不多长一个样,PayPal显然与之不同,国际化程度更是让国内支付机构望尘莫及。正因为这样,PayPal入华才会给人想象空间。问题是,外来的和尚能念好国内的经吗?
很多人认识PayPal,是从支付宝开始的。市场普遍认为,支付宝与PayPal之间,有一段青出于蓝的故事。
PayPal成立于1998年,2002年被ebay并购,成为ebay买卖双方的交易工具;2003年,淘宝上线支付宝,为买卖双方提供担保交易。从先后次序看,支付宝的灵感来自于PayPal。
最初的几年,支付宝与PayPal就像两条平行线,在不同的市场做着相似的事情,如从支付工具演变成支付钱包,再衍生出信用支付(贷款)产品。2014年,二者开始在战略层面出现重大差异——这一年,蚂蚁金服成立,全面转向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而PayPal则酝酿与ebay拆分,谋求独立上市。
之后的一年里,两者分别完成了各自的大动作,支付宝再次战略升级,从金融服务平台转型转型生活服务平台;PayPal则如愿上市,开始在华尔街的指挥棒下为规模和营收奔跑。
三年后,二者已决然不同。支付宝变身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而PayPal仍是一家支付机构,支付营收贡献占比高达89%。
那么,仅就支付业务本身来看,PayPal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1)交易规模
PayPal是国际支付巨头,但与国内支付机构比规模,也只是二线水平。2018年,PayPal在全球共计实现交易量5087亿美元(不含网关支付),折合人民币4万亿元,放在中国市场(2018年国内非银行支付交易规模208万亿元),占比不足2%。
从增长趋势看,2013年以来,PayPal交易规模年均增速在20%-30%之间,与同期国内支付机构动辄上百的增速比,只能说差强人意。
(2)盈利能力
交易规模虽不占优势,但PayPal的盈利能力绝对羡煞旁人。2018年,PayPal实现净利润20.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41亿元。相比之下,国内支付机构困于盈利难的僵局,不得不为三斗米折腰,个别机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违规经营以至罚单不断。即便是几个巨头,也是通过“贷款补贴支付”实现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
PayPal的盈利,取决于其远高于国内同业的收费标准。以美元入账为例,PayPal的支付费率一般在交易额3.4%以上(视商家交易额差异化定价,最高可升至4.4%),且需支付0.3美元/笔的固定费用。若涉及货币兑换,PayPal还要单独收取货币兑换费。而PayPal自身的支付成本费率基本在1%以下,意味着支付交易的毛利空间至少在2.4个百分点以上,扣除其他运营成本,仍然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PayPal高盈利并无什么秘密武器,纯粹是低竞争下的高定价所致。一旦深度涉足中国市场,一样会陷入盈利难困境。反过来讲,国内支付机构争相走出去,看中的也是国际市场更高的毛利空间。
PayPal是一家立足欧美、交易规模中等、盈利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支付机构,人蓄无害,国内支付机构只有发力海外时才会视之为竞争对手。但随着PayPal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人们开始关心,PayPal进来后能为中国支付市场带来什么改变?
从业务资质看,国付宝持有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基金支付、跨境人民币支付以及预付费卡发行与受理等支付牌照和业务许可,缺失了收单牌照,意味着PayPal很难在线下市场与国内支付巨头一较高下,战场仍在线上。
线上支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上场景,而国内大的线上交易场景基本均已布局支付牌照,PayPal的腾挪空间非常有限。
一则缺乏C端用户基础。 国付宝没有C端基础,PayPal虽有2.67亿年度活跃用户,在中国市场却没什么积累。一个缺乏C端用户的支付机构,对交易场景方而言,只会额外增加消费者负担(新增绑卡及实名认证等环节),降低交易成功率,合作积极性自然不大。
二则大规模拓客空间不再。 没有用户,可以营销获客。但看看中国中小支付机构的生存现状,就知道C端获客有多难、成本有多高。此外,PayPal面临的是C端用户和B端商户的双边获客问题,这两类客户均习惯了国内的补贴打法,习惯了高毛利的PayPal是否愿意走上补贴之路呢?即便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作为一家独立上市公司,是否有魄力在中国市场投入百亿资金来打赢这场战争呢?大概率是不可能的。
所以, 放眼未来三五年,PayPal在国内市场的突破口只有一个:跨境支付。以此为突破口,积累C端用户、累计B端商户,三五年后视市场和政策变化再做打算。
说到跨境支付,PayPal还是底气十足的。
一方面,国际化是PayPal的差异化优势。PayPal支付平台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00多种货币支付和56种货币提现操作。
另一方面,跨境贸易支付一直是PayPal国际化布局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跨境贸易支付一直为PayPal稳定贡献着约20%的交易量。
PayPal对跨境贸易支付的倚重,固然有跨境支付高费率的考虑,更多地还是受限于牌照限制。支付属于持牌金融业务,而PayPal在很多国家没有获得支付牌照,无法进行本地用户间的汇款交易,只好把重心放在跨境支付上,在中国、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市场,PayPal的重心均是跨境支付。
某种意义上,欧美市场以外核心牌照的缺失,也是PayPal交易规模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原因。从2018年数据看,PayPal的净收入,54%来自美国,20%来自欧盟(不含英国),11%来自英国,而其他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仅贡献不到15%的净收入。
此外,长期在跨境支付市场中摸爬滚打,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也成为PayPal差异化竞争力的一部分。2015年之前,PayPal在财务上一直受困于汇率风险,如2014年外汇兑美元损失2500万美元,2013年损失800万美元,之后通过对套期保值等风险对冲工具的灵活应用,PayPal具备了强大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汇兑损失已无法再对这家国际支付巨头带来威胁。
问题来了,既然现阶段PayPal发力重点仍然是跨境支付,收购国付宝的意义何在呢?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得了国内支付牌照,可以把跨境支付用户转化为中国境内支付用户,经过三五年的积累,大举发力中国境内市场就有了底气和基础。
对任何一家国际化布局的金融机构来讲,进入中国市场都具有战略重要性,恰逢中国金融市场加大对外开放的时间窗口,对PayPal来讲,此时布局中国市场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无论进入中国市场后取得怎样的成绩,都是后话,进来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
对PayPal如此,对其他国际巨头也是如此。PayPal收购了国付宝,其他国际巨头也不会错失机会。国内有一百多张移动支付牌照,除了头部的几家,多数支付机构日子过得艰辛,大概率也愿意把控制权拱手想让。
所以,对于国内支付市场而言,虽然PayPal入华本身影响有限,但PayPal只是先行者,PayPal之后还有更多的PayPal们要进来。进来的机构多了,无论是国内市场竞争规则,还是国内支付机构的国际化布局,都有了新的想象空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自会揭开新的一页。
本文由“洪言微语”原创,作者系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 薛洪言
你们都错了,Paypal进入中国,并非是想要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一杯羹,他看中的是国内通过网络购买境外商品,尤其是知识产权类数字商品这一块,比如你要在网上购买一款软件的授权,这在国内基本无法做到,人家只通过万事达,运通这类信用卡或Paypal完成交易,如果Paypal能进来,会给此类交易带来很大的便利。
1.多车道比赛?paypal进来进行差异化比拼?
2. paypal进来,其实貌似对我们不够友好!尤其是购买软件东东!客户申请信用卡退款,paypal就立马无条件从账户扣除了这笔钱……
3.手续费贼高!谁用谁知道!不解释!总之,除了知识产权类别可能占优势,其他方面不看好!
paypal不太可能会和微信阿里它们在大陆上同台竞争。
他进入中国市场大概率是要拿下中国的跨境贸易市场,让阿里微信锁死在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没有重金砸下去,你很难让一人长久的生活方式换一种。他的目的很可能就是奔着旅游业和外贸。
阿里微信在中国普及率很高,但是在国外就不一定了,国内支付行业只进入国外的商场,并没有进入国外的市场。相比之下PayPal基本上可以说移动电话普及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支付,各大娱乐业餐饮业都可以看见paypal支付。也就是说你到了国外,paypal的支付能力比国内支付行业覆盖力度更广,说句好笑的,外国人使用微信还很可能被微信封号,注册还需要中国号码验证。
目前来我的揣测是央行想让外贸市场更加活性化,选择程度更高,拓展外贸市场,毕竟家里两只巨头都已经养肥了,也可以放出去斗一下。
鄙人才疏学浅,笔墨不通,各位看官就当笑谈吧
paypal进入中国,在本地市场是无法与目前的两个巨头竞争的。
使用paypal收款,是一个非常高风险的收款方式,一切风险卖家自负,而最大的风险是在paypal本身,各种理由就封号了。另外还有高额的收款手续费。
被国内支付平台养得嘴刁的国内商户根本不可能接受。
正确的经营思路无非是大力宣传海外购物平台,支持各种中国的银行卡,好让更多中国人到海外的购物平台购物,好从国外商家那里收更多的钱。
反过来如果中国式的收款平台能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那种无微不至的卖家保护一定会对国外商户的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谁还想用paypal这种又贵又不安全的平台。
开心,origin支付更方便了。
强龙压不住地头蛇!亚马逊在国外呼风唤雨不照样在国内混不下去
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互联网环境和游戏规则
立贴为证,不出三年,芝士回答新问题:“如何看待paypal退出中国?”
我觉得是好事,巨头之争老百姓收益。巨头垄断老百姓就会被割韭菜
1、Libra明年发布:不仅是不包含人民币,FB也不在国内流行。那么国人如何兑换/使用Libra。
2、Paypal是Libra的节点之一,在这个节骨眼接入中国,那么很可能成为打通国人接入Libra(微信/支付宝并不具备这个功能);
3、切不可掉以轻心。
解决王道是:统一规范二维码发码与扫码支付
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在大陆范围,来了就是个陪太子读书的货。也就是为当下贸易战做做象征性意义的花瓶
根据国付宝消息:
国付宝于2011年12月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业务许可,2015年获基金支付业务许可,2016年获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许可,2016年获预付费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许可(海南省、陕西省、云南省、湖南省、北京市)。公司主要面向电子商务、跨境商贸、航空旅游等行业企业提供支付产品及行业配套解决方案。
PayPal应该会与支付宝微信展开差异化经营,拭目以待!
支付宝有大量的淘宝用户,微信支付有大量的微信用户,官方背景的云闪付都不行,paypal靠什么?砸钱嘛?
连银联的卡都不支持,拿什么干得过zfb和vx啊
掀不起什么波浪。
看2019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基本就是支付宝和财付通二者占据93.7%的市场份额。
要知道为了占据这些市场份额支付宝微信砸了几百亿人民币。paypal能否这么阔气?
而且中国银联做的云闪付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包括砸红包等都没能登上前十。他一个外来的还能怎样。
反正在日本的paypal根本没什么动静,也可能跟日本的移动支付发展太慢有关。
paypal估计也就在跨境贸易结算上有点优点了,但换汇还需要手续费...有点鸡肋了。